彳亍青砖麻石小巷 当年厚街最繁华地段

  位于厚街社区大塘居民小组的小巷,是当年厚街有钱人家居住最繁华的地方。

  锈迹斑驳的门锁、灰黑的屋檐浮雕、青砖麻石的墙面……这条位于厚街社区大塘居民小组的小巷,不足三米宽百余米长,对于不了解厚街历史的人,很难想象到,这里竟是当年厚街有钱人家居住最繁华的地方,也是明清以来,直至上世纪,商人进入厚街的必经之路。它有一个过目不忘的名字:彳(chì)亍(chù)巷。

  巷子铺麻石还设防贼机关

  彳亍巷仅有三米宽,连一辆小车都过不去。从西到东,有百来米长,地形呈西低东高形势。两旁都有建筑,北面老房子基本保留了原貌,仅剩的7栋大屋建筑风格基本一致,门环是青一色的青铜四方大环,屋檐上飞鸟走兽神态各异,虽历经沧桑,仍可看出当初的精细雕工。从建筑风格上判断,厚街历史研究者王厚文认为,应建于清中或以后。(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据王厚文介绍,巷子初建之时,并没有名字,只是大塘十条巷子中的一条。当时巷子两旁住的都是有钱人,这些大户人家虽然建起了高墙大院,但一些贼人还是趁晚上来打劫,甚至有几户人家因此受伤。后来在一位族长的建议下,由大家出钱在这条巷子上铺了麻石,并且还搞了一个防贼机关,就是塞几个铜钱在大麻石底下的对角,由于不平衡,人在上面一走,便会造成石头底下的铜钱摩擦发出“彳亍”的声音,特别在晚上的时候,人一走动“彳亍”声就在整条巷子回荡。贼人一进来,巷里的人家都知道,于是锣鼓一敲,两边的闸门一关,贼人就成了瓮中之鳖。巷子之名便由此得来。(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不过,脚下会发出“彳亍”声音的大麻石,也在八九年前被居住者抹上了一层水泥。据说,麻石下面可能还遗留着当年的铜钱,但“彳亍”声不可寻了。

  穿越厚街中心的必经之路

  翻开《厚街镇志》可知,于北宋年间开始建村的厚街,往后在南宋、元、明、清年代,福建、河南等地的人大批南移,使这里“初具规模”。当时镇志中记载是“水路并至,百物咸具”。

  厚街在江边建有鳌台码头。明朝晚期到清末,莞草产品远销东南亚,很多厚街商人把莞席运出去卖,使得厚街鳌台渡口十分繁忙。通过水路往来厚街的人,上岸后,绕道官渡涌,通过牌坊进入大塘,穿过必经之路———彳亍巷方能进入厚街中心。彳亍巷作为曾经的交通要道,车水马龙,繁华可想而知。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