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科普知识
热带气旋的形成
热带气旋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4)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热带气旋等级划分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实施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 19201-2006 的通知,热带气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划分为六个等级:
超强台风(Super TY):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 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
强台风(STY):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 米/秒,也即14-15 级
台风(TY):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 米/秒,也即12-13 级
强热带风暴(STS):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 米/秒,也即风力10-11 级
热带风暴(TS) :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 米/秒,也即风力8-9 级
热带低压(TD) :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 米/秒,也即风力为6-7 级
台风的分布
台风的形成具有一定条件。因此,它的发源也在特定的地区。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它经常发生在南、北纬度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7至10月。其它季节明显减少。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以西北太平洋台风为例:在冬春季节(11月至翌年5月),台风主要在东径130度以东的海面上转向北上,在北纬16度以南往西进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陆越南南部,还有少数在东径120-125度的近海转向北上,少数台风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陆广东;在7-9月的盛夏季节,台风路径更往北、往西偏移,中国从广西到辽宁的沿海省份在此季节都有可能遭受台风侵袭;在6月和10月的过渡季节,台风主要在东径125度以东海面上转向北上,西行路径较偏北,在北纬15-20度之间,少数可登陆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
台风运动除自身呈快速反时针(北半球)旋转移动外,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长波槽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引导。正常情况下,台风移动路径平滑、稳定。但少数台风移动路径曲折多变,有停滞、打转,突然转向,移速突然变化,路径飘移不定等多种形式。
台风是如何命名的?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国海发生的热带气旋,分为五级。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级和名称有时略有不同。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台风,美国军方在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战时习惯给各台风取名字。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改由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
实际命名的工作则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强热带风暴强度时,称为第12号强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台风强度时,称为第12号台风),英文名为KROVANH,中文名为“科罗旺”;0313即2003年第13号热带气暴,英文名为DUJUAN,中文名为“杜鹃”。台风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国气象局与香港和澳门的气象部门协商后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