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大宗祠位于村中心,初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这是有建造年代记载的众多祠堂中最早的一座。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对祠堂进行了一次整修。之后又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进行重修,修缮时,前殿墙上安设供祖先的神龛。
大宗祠由前至后,先为门厅,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大门安在中缝上,两扇黑漆大门,门下有巨大的门枕石,门上悬挂着“谢氏大宗祠”的门匾。进门后迎面还有一道格扇门,安在中央开间的两根柱子之间,此门平时不开,起到屏风的作用。入大门后由两侧绕行至天井,只有在祭祖或有重大活动时才打开中央的两扇格扇门,直入堂内。整座祠堂,从门厅、前厅、祀厅到两侧廊屋,都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但是在厅和廊的左右两侧不用木构架,而将屋顶部份的檩子直接搁在山墙上。
谢氏大宗祠是村里最重要的建筑,所以它的装饰也最讲究。在门厅屋顶上一条琉璃瓦的正脊。正脊分成三部分,左右两端为夔纹组成的花饰,中央为重点装饰部位,两头有高出屋脊的鳌鱼作为标志。中央部分排列着亭、阁、廊、屋,这些廊屋顶上装饰着各种花卉,屋里屋外有端坐、侍立、交谈、迎送宾客等四十余位各种姿态的人物。
家庙是谢遇奇家祭祖先的祠庙,位于水塘东坊村的中心位置。谢遇奇,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举,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之后随清军在西北甘肃、新疆一带作战有功,被朝廷赐为忠勇之士,最后官至副将、总兵,封为建威将军,为谢氏族人中地位最高的人物。
大宗祠由前至后,先为门厅,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大门安在中缝上,两扇黑漆大门,门下有巨大的门枕石,门上悬挂着“谢氏大宗祠”的门匾。进门后迎面还有一道格扇门,安在中央开间的两根柱子之间,此门平时不开,起到屏风的作用。入大门后由两侧绕行至天井,只有在祭祖或有重大活动时才打开中央的两扇格扇门,直入堂内。整座祠堂,从门厅、前厅、祀厅到两侧廊屋,都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但是在厅和廊的左右两侧不用木构架,而将屋顶部份的檩子直接搁在山墙上。
谢氏大宗祠是村里最重要的建筑,所以它的装饰也最讲究。在门厅屋顶上一条琉璃瓦的正脊。正脊分成三部分,左右两端为夔纹组成的花饰,中央为重点装饰部位,两头有高出屋脊的鳌鱼作为标志。中央部分排列着亭、阁、廊、屋,这些廊屋顶上装饰着各种花卉,屋里屋外有端坐、侍立、交谈、迎送宾客等四十余位各种姿态的人物。
家庙是谢遇奇家祭祖先的祠庙,位于水塘东坊村的中心位置。谢遇奇,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举,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之后随清军在西北甘肃、新疆一带作战有功,被朝廷赐为忠勇之士,最后官至副将、总兵,封为建威将军,为谢氏族人中地位最高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