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唱片市场三剑客

随着时代的变迁,CD唱片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由于国内音像行业还处在鱼龙混杂的时代,所以大家在选购唱片前必须了解一些国内唱片市场的概况。在目前国内的唱片市场上并存在着三股势力——正版、盗版、伪正版。下面分别对他们进行逐一分析。

  正版
  所谓正版,就是经过正规渠道获得音乐作品的版权,由合法音像出版机构进行发行、销售的唱片,当然这只是笼统的一种概念,接下去我们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国内的艺术家而言,要把自己得意的音乐作品灌录成唱片,首先需要经过制作、录音这一环节。待完成以后,方可进入出版、发行阶段。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歌手、乐队或者艺术家都有自己固定签约的唱片公司,他们的唱片就都是由相关的唱片公司进行制作的,完成之后交给国内相关的音像机构出版、发行、销售。

  对于一些国外、港台地区音乐人的音乐作品,在国内销售的正版唱片则有“原版”和“引进版”两种。前者我们通常也称之为“进口版”,本质上是由国外、港台唱片公司进行压片、印刷,然后通过正规的进口渠道,运输到大陆市场,再由合法的代理机构进行销售。而“引进版”则是国内的音像出版机构与音乐制作者所在的国外或港台唱片公司签订合法的引进合同之后,获得音乐作品所在唱片的母盘,然后自主进行压盘、印刷、发行、销售。因此,“原版”唱片和“引进版”唱片相比较而言,前者需要支付进口所应缴纳的关税,同时国内的代理机构也要获取利润,因此“原版”唱片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引进版”。

  一般而言,正版唱片的品质,无论是从哪方面来看,都应该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其中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则在于——同一张题材的唱片,“原版”和“引进版”在音质表现上往往有一定差距。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国内音像出版商在CD压片技术方面和国外大公司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原版”和“引进版”之间的差别是否明显、听众是否可以明显察觉,也是因碟而异、因人而异的,切不可一概而论。

  盗版
  盗版同样是市场上的“生力军”,由于诸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可能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无论是哪种类型音乐的唱片都有盗版现象。在流行歌坛,甚至有盗版比正版问世时间还早的现象,在大家看来甚至已经不是新闻。同时,一个专辑还可能出现很多货源渠道不同的翻版。盗版唱片价格便宜,但也有很多无法弥补的缺陷。其价格一般在每张5~10元左右,无论所盗取的原版唱片是什么档次、价位的,成为盗版之后不会分档次,一律按照盘片的数量论价。

  盗版的质量肯定不如正版,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其中的效果差距有多大,一直是大家在争论的问题。前面就曾经提到过“原版”和“引进版”之间也会有差异,更何况是正版和盗版之间了。一般而言,在中等的HI-FI系统上就可以非常明显的分辨出正版与盗版之间存在的音质差异。不少劣质的盗版唱片更是存在严重问题,在普通的器材上就会显现出音质上的缺陷。

  不过这里有一个需要特别指出的问题,很多人抱有这样一种观念——“引进版”是国内厂家进行压片,“盗版CD”也是如此,因为有传闻说国内不少正规的光盘厂在任务不足的情况下,也在进行盗版唱片的压制。这样一来,从制作工艺上看,盗版的品质起码不会比引进版更差。其实这中间需要仔细的分析:

  第一、“盗版”所采用的母盘来源不明,近来甚至有JS在用网上下载的MP3还原成WAV后制作成唱片母盘,其最终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引进版”采用的应该是录音公司所提供的正规母盘,在这方面,“引进版”依然有优势。

  第二、制作工艺方面,“引进版”依然肯定要优于盗版。我们很少会在“引进版”中发现读盘不顺畅、跳轨、音轨不完整等情况,但是这些弊端却经常会出现在盗版唱片中。

  第三、至于音质效果,“引进版”和“盗版”都无法和“原版”相媲美。至于“引进版”和“盗版”两者孰优孰劣,也不是轻易可以下结论的。采用原版唱片作母盘,工艺上比较把关的“盗版”可以达到与“原版”相近的音质表现。

  第四、“引进版”的随碟附带资料比较详尽,而“盗版”在这方面依然是劣势,虽然如今少许盗版商也开始注重包装,但是品质依然不能和正版相比。而且绝大部分JS还是为了节约成本,而省去了随碟附带的介绍、歌词等。

  当然,本文只是做一些客观的分析,并不想对大家的购买进行引导,大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能力选择。从尊重艺术家作品的角度而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购买正版唱片当然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况且从保证品质的角度来考虑,正版确实是可以令听众放心的。

  伪正版
  “伪正版”或许是中国市场上的一种特例,我也不太好给这类唱片下确切的定义。或许从版权管理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符合有关规定和法律的,而且可以堂而皇之的摆在很多正规音像市场、新华书店内的货架上。但是其品质到底怎样让人很难下结论。一般而言,我认为“伪正版”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价格便宜。不少“伪正版”唱片价格和盗版相当,大致处于10元~30元之间的价格。当然也不能说处于这个价格档次的都是“伪正版”。

  第二、出版发行渠道正规。“伪正版”唱片都是国内合法音像出版发行机构所出品的,具有符合相关版权管理条例的出版条件。同时国际编码和条形码也比较正规。所以它不是“盗版”,而确确实实属于“正版”。

  第三、销售渠道正规。这其实是“伪正版”之所以可以被划入“正版”范畴内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它们往往可以放在大型的国营音像制品超市或者大型书店中出售。

  第四、品质不稳定。虽然“伪正版”具有合法性,但是他的品质往往不稳定。有不少“伪正版”唱片包装粗糙,音质欠佳。

  或许大家看了上面几个特点会觉得比较疑惑,就连笔者自己也很难给“伪正版”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其实仔细思考一下我找到了根源——主要还是由于国内的音像制品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所引发的。同时“伪正版”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打击盗版、提倡低价正版唱片所带来的一个“特别的产物”。

  不过读者们也不要误解,并不是“低价正版唱片”就一定是“伪正版”,这里面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国内市场上有不少“低价正版唱片”的质量还是不错的,譬如一些轻音乐节目、国内音乐团体演奏的音乐小品、民乐演奏专辑等。同时诸如一些大型出版机构所发行的“特价唱片”,譬如中唱上海公司曾经有过的一批“特价15元”唱片,其原本价格高达5、60元,国内其他一些音像发行机构也有过类似的举措。这类特价酬宾的唱片性价比还是比较突出的。还有最近市面上所大批出现的中国音乐家出版社引进NAXOS公司的一批古典音乐唱片,只卖15元一套,还附带详尽的资料。这些其实都是“低价正版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值得肯定的产品。

  同样,大家需要正视一个现实,很多“伪正版”正是藏匿于这类“低价正版唱片”当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某国外热门流行歌手的新专辑问世之后,国内某音像机构将其引进到国内,制作发行了引进版。同时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把同一张唱片的原版进口进来。那么在国内市场上,合法的销售版本就应该只有两个,即进口原版和引进版。但是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往往会发现,在市场上还会出现另外一种或者几种同一唱片的不同版本,而价格非常之低廉。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如果国内有唱片公司引进了这张唱片,那么他们就将持有这张唱片在国内的唯一版权,后来所出现的其他版本就应该属于盗版的范畴。讽刺的是后来所出现的低价版本同样可以放在正规音像店内,以“正版”的身份叫卖,而且这类现象还不在少数。从这里就可以反映出国内音像市场管理上混乱和漏洞。

  “伪正版”是音像市场上非常特殊的群落,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只能从我所看到的现象去分析它,无从涉及更加深层的问题。而且“伪正版”的识别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不能妄下论断,以防“误伤好人”,我只能在重申一下:“伪正版”大多价格低廉,但是“低价的正版”并不完全等于“伪正版”,“低价正版”中存在不少精品,“伪正版”中则甚至深藏着与盗版同样性质的“披着羊皮的狼”……

  总结
  第一、如果您追求音质的高保真,当然是进口的原版唱片最适合您。不要以为CD复制是数码拷贝不会出现差错,这中间牵涉到“误码率”的概念。制作不良的“盗版”或者“伪正版”由于压片过程中的缺陷,会造成一定的音质损失。

  第二、一般情况下可以以唱片售价的高低来衡量其“档次”,但是对于低价唱片也不要一味排斥,在廉价产品中依然可以寻找到一些高性价比的唱片。

  第三、由于国内的音像市场目前还比较混乱,所以要把一些问题说清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