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水稻
沙田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土地肥沃,最适宜种植水稻,素有鱼米之乡和“东莞粮仓”之称。但在建国前,因受威潮影响,全是单造田,年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一系列的增产措施,使水稻亩产翻几番。1954年年亩产只有300斤,1965年达877斤,到1980年水稻年亩产达1246斤,是1954年水稻产量的4.17倍,是1965年1.4倍。至2000年水稻产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年亩产达1602斤,是1980年产量的1.28倍。
一、大搞水利建设,蓄淡搞咸。这是水稻增产的基础。沙田地处珠江,受咸害影响较大,一年中连续咸期达200天左右,每年从9月份开始至下一年三四月份止。一年中只有5个月才能种植水稻,所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从1958年开始搞联围建闸,抗咸引淡,使围内8000亩水面变成淡水湖,40000多亩农田水利条件大大改善。对单造改双造,挣稿改翻种起着关键的作用。1963年扩大电网,沙田安装了1900千瓦装机容量,保证农田的灌溉。因提水工具改善,改变了原来大排大灌,做到合理排灌,减少了土肥流失,这有力提高水稻产量,年亩产由600多斤提高到800多斤。
二、单造改双造,挣稿改翻耕。这是1956年至六十年代初水稻增产的关键。建国前,沙田基本上是单造田,产量只有一二百斤;建国初,农民各家各户分到耕地,但无多余劳力,又缺乏资金去改造单造田,每年只能插一次秧。1954年合作化后,农民组织起来,劳力集中搞一些水利建设,筑堤围建水窦,改单造田为挣稿,即清明时,株距1尺左右,行距1尺至2尺插一行早造秧苗。到端午节前后,在早造禾行中间又插晚造秧苗,故称挣稿。年亩产从一二百斤提高到三四百斤。在1956年开始,挣稿改翻耕(即双造)即清明前后插秧,夏收后进行犁耙,到立秋前后再插下晚造秋苗,至农历十月左右收割,一年两造,而且不论早造或晚造,插秧时做到合理密植,株行距一般为8×8寸、7×7寸或6×6寸。由于单造改双造,水稻年亩产从原来四百斤提高到七八百斤以上。
三、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合理使用土地提高地力的一种最好方法。沙田镇主要有水稻、甘蔗、香蕉三大作物。各村民小组,对村内的耕地实行统一布局,合理轮作。同一间田,种植某种农作物,两三年后改种另一种作物,不断轮换下去,这样可以防治病虫害,调节土壤成分结构,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地力。
四、实行承包责任制。农民承包土地后,农业向高产、高质、高效益的“三高”农业进军,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由于发属工业,厂房、道路和住宅用地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从1988年的34000亩到2000年减少到19545亩,十年来年亩产在1600斤左右。近年来,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推行抛秧的技术,配合使用除草剂、化肥等,改变原来弯腰插秧的方法,而且还加快插秧进度。2000年有水稻专业户5户,经营水稻面积396亩。
一、大搞水利建设,蓄淡搞咸。这是水稻增产的基础。沙田地处珠江,受咸害影响较大,一年中连续咸期达200天左右,每年从9月份开始至下一年三四月份止。一年中只有5个月才能种植水稻,所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从1958年开始搞联围建闸,抗咸引淡,使围内8000亩水面变成淡水湖,40000多亩农田水利条件大大改善。对单造改双造,挣稿改翻种起着关键的作用。1963年扩大电网,沙田安装了1900千瓦装机容量,保证农田的灌溉。因提水工具改善,改变了原来大排大灌,做到合理排灌,减少了土肥流失,这有力提高水稻产量,年亩产由600多斤提高到800多斤。
二、单造改双造,挣稿改翻耕。这是1956年至六十年代初水稻增产的关键。建国前,沙田基本上是单造田,产量只有一二百斤;建国初,农民各家各户分到耕地,但无多余劳力,又缺乏资金去改造单造田,每年只能插一次秧。1954年合作化后,农民组织起来,劳力集中搞一些水利建设,筑堤围建水窦,改单造田为挣稿,即清明时,株距1尺左右,行距1尺至2尺插一行早造秧苗。到端午节前后,在早造禾行中间又插晚造秧苗,故称挣稿。年亩产从一二百斤提高到三四百斤。在1956年开始,挣稿改翻耕(即双造)即清明前后插秧,夏收后进行犁耙,到立秋前后再插下晚造秋苗,至农历十月左右收割,一年两造,而且不论早造或晚造,插秧时做到合理密植,株行距一般为8×8寸、7×7寸或6×6寸。由于单造改双造,水稻年亩产从原来四百斤提高到七八百斤以上。
三、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合理使用土地提高地力的一种最好方法。沙田镇主要有水稻、甘蔗、香蕉三大作物。各村民小组,对村内的耕地实行统一布局,合理轮作。同一间田,种植某种农作物,两三年后改种另一种作物,不断轮换下去,这样可以防治病虫害,调节土壤成分结构,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地力。
四、实行承包责任制。农民承包土地后,农业向高产、高质、高效益的“三高”农业进军,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由于发属工业,厂房、道路和住宅用地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从1988年的34000亩到2000年减少到19545亩,十年来年亩产在1600斤左右。近年来,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推行抛秧的技术,配合使用除草剂、化肥等,改变原来弯腰插秧的方法,而且还加快插秧进度。2000年有水稻专业户5户,经营水稻面积396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