迳联村 凤凰亭上金鸡叫 迳背山下出状元(1)

桥头镇迳联古村,外观上与我见过的南粤乡村没有什么两样。深入其中,一座教堂映入眼帘,教堂是开放的,小孩在教堂外奔跑玩耍,全然没有森严和拘束的感觉。很多居民门口贴的对联,也跟宗教有关。满村都竖起指南针式的鱼骨天线,让人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珠江三角洲。
  徜徉在迳联古村,安逸而闲适。原居民大多搬走,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是外地人,打工的、做小生意的、捡破烂的。跟他们聊了两句,了解一下情况。他们千里迢迢到这里,居然没有流露出离家的别愁,因为在这里,家是简陋的,然心是富足的。

  
??地方志

  迳联村隶属东莞桥头镇。桥头地处广东省东莞市东北部,与博罗隔江相望,同惠阳接壤,毗邻常平、樟木头、企石,东南距深圳、惠州各50分钟车程,西距京九铁路、广深铁路和广梅汕铁路东莞站8公里,距东莞市区48公里。

迳联村的结构设计奇妙质朴,东大门的前方是鲤鱼般的地势造型,想要表达的就是“鲤鱼返迳”之意

  早在唐末宋初,就有东岸人在桥头境内聚居生息;南宋末年,有部分人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安居。
  现在到桥头可以游览景色秀丽的300亩莲湖,这莲湖已有数百年历史。

??村游直通车

  从广州到迳联村,自驾车大概要两个多小时,可以先开车到东莞莞城,然后走从莞城到桥头镇的莞桥公路,相当方便。路上可以看到迳联工业区的招牌,从对面的路口进去,没多远,就可以看到一小池塘,村子就在池塘背后。
  如果自己乘车,可以从省汽车站乘直接到桥头镇的班车,车票40元,每半小时一班。到了桥头镇以后,搭乘摩托车,就可以进古村游览。

??小村纪事
??慢慢变老的村子留着旧时的影子

  如果是一个细心的游客,穿行在迳联村已经破旧的建筑中,应该还可以找到不少旧时的影子。比如紧闭的大门上制作相当精美的门锁,比如门楣上还保留着的一段灰塑,比如相当复杂的一格窗棂。古村的天主教堂,曾经是老人活动中心,现在新的老人活动中心的三层小楼相当气派,天主教堂就被空置了,因为空了,所以开始慢慢衰败。
  
  城墙围起来的村子

  背依猪母岭,东北方向是蒲瓜岭,整个迳联村在两座小小的山丘之间,依山势而建,有几分高低错落的感觉。

  游览迳联村从村东门开始,东门外就是一个水塘,水塘边是四行单间的建筑,排列有序,是整个古村中最整齐的一处民居。与体现宗族秩序的村落布局不同,迳联村的布局并不严整,每一户的格局也相对简单,几乎没有大的院落,却仍然保留着古朴的风格。

  东门一门两厢,以红石为基为框,兴建于宋代。从东门到北门有一条麻石路,蜿蜒曲折,大概有1000米,现在因为走的人少,渐渐被荒草掩盖了。这样的麻石路现在可以看到的有五条,因地势而建,以前是村子内外交通的干道,资料上说这些麻石路还是在一次大雨冲毁村子道路的情况下修建的,建好后全村人邀请戏班狂欢三天,可见石路对村里人的重要性。

  除了东门外村口的水塘,从东门进,沿麻石路前行,到北门旁边也有一口半圆池塘,沿池塘外侧弧形一直延伸到北门的位置,原来修建有保护村子的城墙,现在还有几段保留着。这些依水而建的城墙和古村建筑的外墙连接在一起,使古村成为独立于附近村落的一个小王国。

  如果不是城墙部分倒塌,古村的进出就只能通过东门和北门,这样的布局防守是相当严密的。

每口水井都有名字

  广东人以水为财。迳联村是个多水的村子。

  东门外民居与水塘之间有一古井,井台呈四方形,四块麻石压面,井心为圆形。这口井东西南三面环塘,至今水位还高过水塘,租住古村的房子的外乡人还在使用井水。类似的水井在村内还有几个,大都可以使用。同样的水井,位置也相隔不远,水质就有区别,所以村民记得有的水井的水是供饮用的,而几米之外的水井的水就只能冲凉,这些只有村民才能区分的用水规则,也颇有乡野生活的特色。

迳联村的每口水井都有名字,而且水质有区别,只有村里人才能区分哪口井的水是用来饮用的,哪口井的水是用来冲凉的

  仿如城市的每个街道都有名字,古村的每个水井都有名字,最有名的水井是罗一道花园内的“花影井”,比起黄泥井、面前塘井这些仿佛阿猫阿狗一般的名字,“花影井”就显得诗意多了,据说水的颜色四季有别,从春到冬分别是蓝、青、绿、白四色,近在咫尺,却因荒草阻隔,我们并未亲见,因而更加神往。据说好几部电视剧曾在这个水井附近取景。
  
  那时一天到晚有鱼卖

  北门旁边有一口半圆池塘,呈弓形,这也是村子里最大的一个水塘。罗氏宗祠正对着这里。配合水塘的弓形造型,据说当年从池塘边的小山坡上延伸下来一条小巷,似箭状,是依据风水先生的说法布置的。我们从东门沿路走来,到这里眼前一亮。盛夏的阳光下小村相当清静,这个水塘表现出特别的美丽来,城墙沿水塘弧形的一边而建,已经倒塌了一半,而剩余的一半则爬满了植物,植物的绿似乎浸染了塘水。罗氏宗祠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大体可以看出规模,进深三间,梁架结构,有石级通往塘边,与水塘交相辉映。陪我们采访的罗望权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家的变迁。罗望权家世代居住在古村,他小时候的家就在罗氏宗祠左侧,一间房,面对水塘,门口的水井现在已经被杂草盖住。他印象中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整个水塘边的围墙还没有倒塌,孩子们经常骑在上面玩。宗祠的建筑也比较完好,门口的空地还可以晒谷。

  以前北门外还有一处池塘,现在已经盖起了楼房,村内也有一些旧房子是沿池塘盖起的。粗略算来,古村的面积不大,但池塘却有好几个,难怪村民们自豪地说,以前迳联村是镇上鱼塘最多的村,村内一天到晚都有鱼贩担鱼来卖。
  
  还有达生祖书室的轮廓

  村子里的古民居有几处还保存得比较完整,除了罗氏宗祠,从东门进入约400米处的达生祖书室是一门两进两间的建筑,两间房一大一小,左右分开,书房有天井,左侧有阁楼,整个布局颇有特色。天井到书室之间有一米宽的照壁,一米高的红基,书房屋顶为镂空雕花木屏,左右对称。由于时间久远,这些本来奢华的建筑的装饰显出几分苍凉。

  据介绍,从东门出,左侧30米处还有一间文发书室,是清代建筑,旁边还有一个碉楼,这些建筑透露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

  除了靠近东门外水塘的几处民居外,深入到古村中,每一幢建筑都深锁着门,却又都可以从断墙中窥视到里面的模样,书房中有隐隐约约的“达生祖书室”的立体大字,这里可能是罗氏族人的教育场所,想当年外面有在鱼塘中捉鱼的村民,里面又有朗朗读书的孩子,红墙青瓦,水波荡漾,也是一派乡居的风味。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分享本文到:

关闭
关注更新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