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介绍

东莞市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名城的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实现第二次转型。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CEPA协议的签署,为东莞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是区域合作的支撑条件。东莞市与时俱进,组织编制了《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一、规划目标与发展策略
1.规划目标
(1) 构筑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2) 合理衔接东莞市轨道交通与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
(3) 加强东莞市与周边相邻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衔接;
(4) 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引导东莞市“一城多中心”空间布局结构形成;
(5) 东莞市居民乘轨道交通方式的出行时间目标为:
l 从莞城到松山湖的出行时间不超过20分钟;
l 从虎门、常平到莞城出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
l 从塘厦到东莞城出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
l 从虎门到常平出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
2. 发展策略
(1) 引导形成合理城市空间结构策略;
(2) 引导城市土地开发策略;
(3) 合理引导交通需求策略;
(4) 轨道交通建设升级策略。
二、轨道交通网络构架
1. 网络规模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为250—350km。
2. 网络技术指标
表1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功能层次技术指标
层 次
主要功能
运量
最高速度/(km/h)
旅行速度/(km/h)
站间距/km
城际快线
提供跨市交通服务
200~400
大于150
大于10
市域干线
提供主、次中心、主要发展区之间的交通服务,跨市域短途交通服务。
100~120
60~80
2~3
注:城际快线技术指标是由上一层次的珠三角区域性规划确定的。
3. 网络结构基本形态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基本形态由以下发展轴线构成:
l 莞城-松山湖-塘厦
l 莞城-常平
l 莞城-虎门
l 虎门-松山湖-常平

图1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基本形态
4. 主要枢纽布局
东莞市共有一级、二级枢纽9处,分布于6个镇区。一级枢纽分布镇区位置见图3。

图2 一级枢纽分布图
三、轨道交通网络方案
(1)线网方案图

图3 2020年东莞市轨道交通线网推荐方案
(2)线网方案概述
方案由4条市域线、1条市郊铁路构成,总长264.2km,其中地下线37.3km,地上线226.9km。通过镇区21个,车站总数约为60~87个,其中,8个换乘车站,均为两线枢纽。线网密度0.22km/km2
表2 规划线路长度一览表
线路名称
长度(公里)
经过镇区数量(个)
站点数量(个)
R 1 (麻涌-黄江)
65.8
8
6-9
R 2 (石龙-长安)
59.4
6
20-30
R 3(长安-谢岗)
57.4
6
19-29
R4 (黄江-清溪)
25.2
3
8-12
广深市郊铁路
56.4
7
7
合计
264.2
21
60-87
R 1线:一条西北-东南方向的直径线,全长65.8公里,其中,地下线13.6公里,地上线52.2公里。设站6-9个,3个换乘车站。
功能:东莞至广州和深圳的快速联络线。
枢纽站:华南MALL和汽车总站处设地下站;鸿福路-园岭路路口设地下站;新城大道-沁园路处设地下站;公常路-清龙路路口设置高架站。
对外衔接:通过麻涌镇接广州5号线蟹山站,通过黄江镇接深圳4号线龙华站。
R2线:一条由北部-西南方向的切线,全长59.4公里,其中,地下线约11.7公里,地上线约47.7公里。设站20-30个,4个换乘车站。
功能:连接西部城镇密集带。
枢纽站:在石龙火车站设高架车站;在鸿福路与R1线共用车站;在虎门的商贸城西侧高压走廊处设地下车站;在长安镇的新老107国道交界处设高架站。
对外衔接:南部通过长安后,接深圳机场站,北部在石龙站预留与增城的接口。
 
R3线:一条西南-东部的切线,全长57.4公里,其中,地下线约12.0公里,地上线约45.4公里。设站19-29个,4个换乘车站。
功能:促进东莞市东西部交通联系。
枢纽站:在常平的常东路和振兴路路口设置高架车站,与东莞站应以传送带和自动扶梯实现无障碍连接;在东莞东站处设置高架车站,与东莞东站顺畅连通;在松山湖枢纽站设地下站,与R1线实现立体换乘。
对外衔接:在谢岗镇预留与惠州城市轨道交通的接口。
R4线:一条位于东南部东西方向的切线,全长25.2公里,全部为地上线,设站8-12个,其中2个换乘车站。
功能:促进边缘城镇与主城区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枢纽站:清塘路与东深公路路口设高架站;在黄江与R1线共用车站。
广深市郊铁路:一条由北部-东南方向的切线,全长56.4公里,约设站7个,其中3个换乘车站。
功能:连接东部城镇密集带。
对外衔接:北部通向广州,南部通往深圳。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