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博物馆常设展览之古代东莞
导语 东莞市博物馆常设展览有哪些?东莞本地宝为大家整理好了!有古代东莞、馆藏碑刻展、古塔韵水乡情。
》》》东莞市博物馆常设展览——古代东莞
东莞,扼珠江口要冲,广州之前卫,省会之屏藩,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1680多年的建县史,1250多年的建城史。从“珠三角第一村”到南越国地,从东官郡的设立到县治置于莞城,从农业大县到现代名城,历史的每一次跨越,都给这座岭南古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印迹。 东莞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古代东莞》,充分挖掘东莞古代历史文化的内涵,以“文明曙光”、“千年古邑”、“面向海洋”、“商贸重镇”、“崇文重教”五个部分,以馆藏文物和文献史料,向观众讲述古代东莞的故事,希冀透过人文的视角展现东莞文明宏伟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 文明曙光
东莞,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明曙光”以东莞历年来考古发掘的万福庵遗址、蚝岗遗址、圆洲遗址、村头遗址等古代贝丘遗迹及其丰富的出土文物,展示了东莞早期文明的悠久灿烂。分为“史前生态”、“珠三角第一村”、“东江文明”三个单元。
“史前生态”以六千年以来珠江三角洲海滨线变迁的光电展示,说明珠三角海陆环境的演变,是孕育东莞贝丘文化和产生东江文明的生态基础。同时,通过对东莞村头遗址中孢子花粉、贝壳及骨料等出土遗物研究成果的展示,来反映远古东莞的地理生态环境:气候炎热湿润、森林茂密、网河密布、土质肥沃,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自然赐予了莞邑先民美丽富饶的生存环境。
“珠三角第一村”重点展示了东莞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南城蚝岗遗址和企石万福庵遗址。其中,蚝岗遗址保存有房址、墓葬、活动面、排水沟、垃圾堆放处等丰富的古人类遗物和遗迹,被考古专家誉为“珠三角第一村”和“东莞历史文化的基石”。该遗址出土了目前珠三角地区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人类骸骨,堪称“珠三角之父”,并陈列了根据科学鉴定提供的资料复原制作的“珠三角之父”头像雕塑。万福庵遗址距今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其出土的彩陶盘为环珠江口地区彩陶文化圈典型器物的代表。
“东江文明”通过对东江沿岸(东莞境内)圆洲、村头、柏洲边等遗址出土文物的梳理,展现了莞邑先民衣食住行、政治礼仪、文化艺术等物质及精神生活的缩影。此外,陈列通过对历年先秦遗址考古发现、分布、年代序列的展示,反映出东莞先秦文化序列的日臻完善。
第二部分 千年古邑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东莞古县城至今已有1250多年的历史。经过千载历练,东莞已发展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南粤名城。“千年古邑”以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及史料为主,展示了东莞古城之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历史风貌。分为“城之开端”、“城之发展”、“城之繁荣”三个单元。
“城之开端”重点讲述了东莞建城之始。东莞古为百越之地。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县,初名宝安。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为东莞,县治移到今莞城,此为东莞建城之始。汉至唐,是东莞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陈列通过汉唐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实物,生动展示了当时莞人的生活习俗、经济及文化发展,勾画出东莞城市雏形的轮廓。
“城之发展”展示了宋元时期东莞城市的发展。随着历史上中原人口的历次南迁,大批外来氏族开垦荒芜,传播文化,推动东莞生产技术、社会经济、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发展。此外,宋代东莞水利建设卓有成就,元祐年间修筑的东江大堤和防咸潮堤,成为当时广东最大的农田水利设施之一,促进了东莞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城之繁荣”展示了明清时期东莞城市的繁荣景象。莞城,作为东莞县的中心,至明清两代,形成了城内“三坊一厢”和城外“十二坊”的古城风貌格局,城墙、护城河、县衙、书院、寺庙、街道、墟市等一应俱全,商品经济也空前繁荣。陈列复原了“清初东莞县城”和“清代莞城市井风情”的微缩场景,既充分展现了东莞古城发展的繁盛景象,也洋溢着独具特色的岭南风情。
第三部分 面向海洋
自汉开始,东莞一直是广州控驭岭南东部的咽喉;唐宋以后,成为广州通往海洋的重要门户;明朝中叶,逐渐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之中。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东莞人扬起远航的风帆,演绎了无数的历史传奇。“面向海洋”以海洋经济和对外交流为重点,展示了古代东莞人认识海洋,走向海洋、开发海洋的先行之举。分为“盐业生产”、“走出国门”、“异域来风”三个单元。
“盐业生产”根据《(乾隆)两广盐法志》的记载,复原了海盐生产场景,再现明清之际东莞盐业生产所呈现的“煮海竟烧烟万灶,收盐多积雪千堆”的壮美景象。东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盐产基地。三国时期,东莞沿海置盐场;到宋代,境内靖康、大宁、东莞盐场遥相呼应,盐业鼎盛。直至清乾隆年间,东莞盐业存续1500余载。
“走出国门”讲述了古代东莞人远赴海外,与南洋、西洋进行文化、经济交往的史实。东莞白马乡人李用东渡日本,开坛讲学,成为中日文化传播的使者、华侨教育者的先驱。在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里,有不少东莞籍随员,他们跟随郑和,将我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异域来风”以南汉石经幢、元至正大铜钟及部分宋墓出土文物,重点展现了外来佛教文化对东莞的影响。唐代,佛教就已传入东莞;宋元时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寺院。资福寺是东莞历史上的一座千年古刹,南汉石经幢、元至正大铜钟等文物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当时的历史风貌,为我们研究岭南佛教文化传播提供了实物依据。
第四部分 商贸重镇
东莞自古重农而不抑商,尤其在明清以后,商业繁荣,形成了以莞城为中心,虎门、石龙、寮步为副中心的商贸集市格局,奠定了现代东莞诸多城镇发展的基础,成为岭南城市发展的典范。“商贸重镇”以虎门、石龙、寮步三镇为重点,展现了明清以来东莞繁盛发达的商业文明,分为“虎门商贸”、“寮步香市”和“石龙商埠”三个单元。
“虎门商贸”展现了清代虎门作为广东海外贸易重要中转站的商贸繁盛景象。虎门古称靖康,清初,虎门口成为广东市舶司规定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少数港口之一,许多广东特产及手工业品经此转往世界各地。到清后期,虎门特产的水草及其加工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商贾来往更加频繁。陈列展示了清代经东莞对外出口的精美瓷器以及各类对外贸易艺术品。
“寮步香市”以种香、采香、运香和香市贸易等景观,生动展现了明清时期寮步香市的兴旺景象。宋元时,莞人在成片的香木树丛中凿取莞香,通过寮步香料贸易市场,远销苏杭;明代,寮步已形成经营香料的商业店铺200多间,专门摆买的街道四通八达;清代,寮步发展成为香料产品的加工地和贸易集散地。与广州花市、廉州珠市、罗浮药市并称“广东四大名市”。
“石龙商埠”展现了石龙作为东江流域物资主要集散地,航运繁盛、商业发达的景象。明嘉靖年间,石龙设墟,开始了商品流通。扼东江咽喉的优越水路交通条件,清代石龙逐渐发展成为“惠、潮、嘉三府商贾总汇,货财云集之地”。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旧称“省、佛、陈、龙”)。
第五部分 崇文重教
明代丘浚在《东莞县重建儒学记》中曾提到,“岭南人才最盛之处……在今世,则皆以为无踰东莞者”。钟灵毓秀、文风悠远的古邑东莞孕育了众多的民族英雄、硕学鸿儒、思想先哲、艺术大师,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崇文重教”以介绍历代莞邑先贤和人文遗迹为主,展现了古代东莞文教兴盛、人文荟萃的景象。分为“兴学重教”、“文风昌盛”、“仕履政声”三个单元。
“兴学重教”重点展现了明清时期东莞教育之兴盛、科举成绩斐然。明清两代,全国书院共3000多所,广东占325所,东莞有35所,居全国县级之首。东莞学宫,作为全县最高学府,自南宋迁建东城之外,其址历760余年不变,为东莞培育了众多人才。陈列复原了东莞学宫的模型,并根据文献记载制作了“明代东莞书院、社学一览表”、“明代东莞县城书院分布图”,直观反映了当时学校林立、教育兴盛之景象。
“文风昌盛”主要介绍了东莞历史上涌现的杰出文人代表,包括词人赵必 、文学家陈琏、史学家陈建、哲学家林光、书画家王应华、画马名家张穆等,他们的皇皇著述及珍贵遗作展示出古代莞邑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仕履政声”通过名人墓葬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和相关文献,介绍了莞邑人才中以科举文武进士举荐升迁的从政代表。这部分陈列中展出的文物,是馆藏文物的精华,其中钟渤之父钟松雪墓出土的明弘治白釉贴花折枝花纹梅瓶,工艺独特、造型精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千年莞邑的历史足迹,在《古代东莞》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图片、每一处场景、每一种古籍史料中得以展现。透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我们仿佛回到那遥远的过去,细细品读一座岭南古邑的历史沧桑和岁月梦想,领略古代东莞的辉煌与灿烂!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并关注【东莞本地宝】公众号,在对话框回复【博物馆】即可获取东莞市博物馆语音/地图导览入口、开放时间、地址交通、展馆介绍、咨询电话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