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新能源公交车今年或上路 投500-1000辆
要谨防“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对东莞来说,水环境治理经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也让东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2007年以前,东莞在用车少,污染量不大,但没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也没有成立防治机构。现在机动车多了,污染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吴道闻说,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方面,东莞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如果不把黄标车提前淘汰,氮氧化物、臭氧和PM 2 .5超标天数会越来越多。甚至还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等恶劣的环境污染事件。”吴道闻表示,今年要完成省下达的机动车污染物氮氧化物减排1500多吨的任务,“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抓紧机动车污染防治。”
新举措
10月底建成首期13套电子抓拍系统
从2010年9月起,东莞开始分阶段在市区范围内实施环保标志限行。目前,第二阶段限行管理已覆盖市中心区主要路段。今年,还将进一步将限行范围扩至环城路以内区域。
但目前,对黄标车及无环保标志的车辆闯“禁区”的惩罚并未足够有效,限行未达到预期目的。市环保局局长袁绍东称,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上周,市政府已批准同意建设环保标志限行电子抓拍系统,对冲禁区的黄标车及无环保标志的车辆进行抓拍。“到时候,黄标车闯禁区就会被拍下,由交警罚款200元/次。”
袁绍东透露,预计在10月底前,可以完成第一期共13套电子抓拍系统建设,年底前完成第二期工程建设,届时,全市电子抓拍系统将达23套。
难题
法律法规不健全
公交车“黑尾巴”屡禁不止的原因何在?除了公交体制是私人承包、车辆老化严重等,袁绍东还提出,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袁绍东表示,目前执行的《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是2010年9月1日修订实施的,该条例规定了环保、交警、交通等部门在机动车排污防治中的职责,但交警部门迟迟未能落实该条例规定的“对超标车辆上路行驶暂扣行驶证”的处罚,而环保部门对超标上路车辆既不能罚款,更没有暂扣行驶证的权力,只能责令其限期维修,处罚力度不够。
算账
按佛山做法 东莞一年要投10亿
据了解,佛山的做法是:车主在距离国家强制报废年限一年以上时主动淘汰黄标车,可申请补贴奖励,根据车辆类型,补贴金额在5000-18000元不等。此外,提前将黄标车转出佛山市的,也可获得每辆2000元的补贴。
经计算,佛山要淘汰20.5万辆黄标车,其预算经费达18亿元。如果东莞也参照佛山的标准淘汰补助黄标车,全市12.3万辆黄标车需财政投入10亿余元。
辆黄标中型柴油车=150辆国Ⅳ小车
吴道闻还算了一笔账,1辆轻型黄标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30辆同一类型国Ⅳ标准小汽车污染物排放量,1辆中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5辆轻型小汽车污染物排放量。对比来看,1辆黄标营运中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量就相当于150辆国Ⅳ标准小汽车污染物排放量。
“目前,东莞62462辆营运黄标客货运车污染物排放量就相当于937万辆国Ⅳ标准小汽车的污染物排放量总和。”吴道闻说,柴油车超标还可以明显看到冒黑烟,但汽油车氮氧化物超标,甚至严重超标是看不见黑烟的,只能闻到刺激的异味。
淘汰时间表
根据省里的要求,2015年年底前,珠三角所有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东莞12.3万辆黄标车也“在劫难逃”。根据计划表,2012年底前,东莞将淘汰10854辆黄标车。
相关
上半年34天“轻度污染”以上
市环保局局长袁绍东介绍称,目前,东莞在用汽车超过了111万辆,并仍以每年约10万的速度增长,其中黄标车超过了12.3万辆,约占汽车总数的11%。
根据去年年底,国家环保部机动车排放污染监控中心来莞评估显示,截至2011年底,东莞汽车保有量为106万辆,在用汽车保有量在全省排第三,平均每平方公里为442辆,每年排出一氧化碳15 .32万吨、氮氧化物3 .03万吨、碳氢化物1 .75万吨、颗粒物0 .32万吨。其中,黄标车排放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成和9成以上。市环保局尾气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专家估算,机动车排放的颗粒物中,80%以上是PM 2.5,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很大。”(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吴道闻还透露,经省环保厅核定,2011年,东莞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三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下降3 .8个百分点以上,但氮氧化物排放量却比前年上升了1.92%。
“目前,东莞工业污染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基本稳定,没有增量。”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升的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迅猛增长的机动车尾气。
机动车尾气污染也可以从东莞今年的大气质量看出“端倪”。按照新标准(A Q I),今年1月1日至6月12日(共164天),东莞轻度污染以上天数有34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0%。其中,首要污染物为PM 2.5的有4天,臭氧1小时的有15天,臭氧8小时的有13天,二氧化氮的有2天。另外,在这164天内,共有4天PM 2.5超标。